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共同组建省级示范实践队。第二站,实践队探寻自然奥秘的殿堂——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

7月7日,实践队抵达北京市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展“生态文明专题”暑期社会实践,在地球上生命演化发展的“全景图”,了解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据悉,国家自然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代表国家保护、研究、收藏、阐释和展示自然物以及人 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自然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队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领略了博物馆以生物进化为准线,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圈的多样性以及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共筑命运共同体。此次实践队队员们深刻感悟,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助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观过后,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刘林德与对实践队师生进行现场教学,从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国家自然博物馆发展方向进行讲解。未来自博将以保护环境为理念,以为依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国家自然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达180万人次,2008年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自然博物馆深耕科普教育沃土,依托科研和展览资源,教育为国家未来培养人才,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着力培养“大思政观”。
“大思政课”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更是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师生们将实践与思政课相结合,在第二课堂中学习“大思政课”教育,达到共识性价值与共鸣性情感的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此,实践队师生纷纷从教育角度发表感悟,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学院副院长罗贤宇从社会思政大课堂与生态观为角度出发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应将理论课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阳光学院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肖晓莹老师提出:希望能以支部结对联学为纽带,深化对总书记生态文明理念内涵的理解,丰富理论学习形式,拓展科普育人、文化育人教育途径,以增强业务工作联动。
阳光学院学生黄晓录发表心得感悟:“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生态意识,助推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有着重要意义。”
心得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中,领略生物多样性之美;在场馆里的“大思政课”中,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此次课堂中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让我深刻体会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同时更加坚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阳光学院学生 罗晨婷
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的社会思政课堂,恐龙化石、哺乳动物、植物演化历程在有趣的科普下呈现出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让我对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在与展馆工作者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国家自然博物馆作为全国教育科普基地,不仅注重科学研究,且将在未来逐步扩大规模,提升科普教育、生态教育的辐射能力,这也让我深受触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生态文明教育对培养生态意识,助推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师范生,更应自觉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自身的努力和才干助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实践与成果转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阳光学院学生 黄晓录
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探寻“共同体”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奇迹,而且深刻领悟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同实践与“大思政课”结合下,实践队更加坚定了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决心: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