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寻领袖足迹、感悟思想伟力,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共同组建省级示范实践队,开展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我校实践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及阳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学生骨干组成。第四站,实践队来到“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

“滚滚黄河水,巍巍贺兰山,塞上江南宁夏”,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1997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副书记兼省内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的组长,跨越2000多公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反贫困治理的成功范例。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6年与2020年两次来到宁夏考察,寄语厚望。7月11日,实践队来到宁夏站的西夏区志辉源石酒庄与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追逐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延续闽宁“山水情”,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体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志辉源石酒庄
“贺兰山高耸如云,黄河水深流如玉。”西夏区志辉源石酒庄依“贺兰山”而建,自黄河引进灌溉用水,充分利用“黄金地带”,酿出业界所称的“山河佳酿”。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志辉源石酒庄葡萄基地时指出“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文化内涵,加强宣传媒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与综合效益。”实践队随相关人员带领下,参观六九广场中感悟从“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废弃矿区到现如今郁郁葱葱“绿宝地”的生态对比,深刻感悟到察志辉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设酿造车间秉持生态节能环保的建设理念,建筑主体建筑内部多以废弃材料为主,独具一格。充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绿色发展更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当地村民依托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旅游等行业实现充分就业。

我院肖晓莹老师在宁夏志辉源石酒庄葡萄园开展现场教学,在教学中提到:“小葡萄”在宁夏已厚植起“大生态”,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带动乡村居民就业,让宁夏的“紫色梦想”也成为了“绿色希望”。师生们多维度学习志辉源石酒庄绿色发展,共同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当地生态、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关系,扩大“生态兴则文明兴”思想维度,深入体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贺兰县稻渔空间
7月11日实践队赴位于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的宁夏稻渔空间,在讲解员讲解下了解总书记对稻渔空间的殷切期盼与历年来宁夏的“启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9年、2020年来过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讲道“这个地方,是个好地方”,并指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保护好黄河水资源”的看法,宁夏稻渔空间探索独具特色的种养新模式,打造出乡村田园综合体,宁夏稻渔空间生态休闲观光园实现了“空心村”至“网红生态村”的绿色转变。

队员们登上生态休闲观光园的远瞩阁看贺兰山下鱼米之乡现代农业的田园美景,其中栩栩如生的稻禾画最是引人注目,从“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稻渔种养模式体会“工业节水”智慧,感叹道:“此不仅满足国家提倡的“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要求,而且提高农民收产,让‘美丽风景’变‘美丽经济’”。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林敬平讲解稻渔空间生态治理与发展经验中提到“两山论”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轮驱动”,应深入学习宁夏“再起航、再出发、建设现代化美丽”绿色生态发展,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大自然的生动体现。

经过此次实践,实践队将宁夏“华丽转变”实践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相结合,在农民生活改善的现实缩影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涵。作为青年学子,应更加坚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道理,做好自身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助力建设绿色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践心得
稻渔空间是宁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范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我们看到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样貌。我想用“创新性”“人民性”“示范性”这三个词来诠释我参观了解后的感受。第一,创新性地实现转型升级。从传统种植到稻、鱼、蟹、鸭立体种养的转型升级,形成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的稻渔种养“1+X”格局。第二,联农机制举措突出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地通过盘活农民土地资产,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突出了农民主体地位。第三,对未来乡村发展具有示范性。稻渔空间将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与休闲观光、寓教于乐融为一体,实现了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肖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