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烽烟玫瑰,映红连江"。陈可珠烈士的辉煌篇章犹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不仅照亮了连江这一片英雄频现的大地,更以其不朽的光芒,指引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她,不仅是一位在烽火连天中挺身而出的革命勇士,更是一位以生命书写忠诚、以热血浇灌理想的红色文化传承者与革命精神的弘扬者。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缅怀先烈是为了从中汲取无尽的力量与智慧。陈可珠烈士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与深沉热爱如同不灭的火焰,照亮了革命的道路,也温暖了无数后来者的心房。
学“习”青年说人物系列第一期
学“习”青年说人物系列第一期,我们来到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快安村委会陈可珠烈士故居。在这里,我们能感悟到她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一生;是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一生。在这里,专业指导老师带领团队践行实战教育教学,学生团队用青春力量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转化,开展以“烽烟玫瑰,红色连江”为主题的宣讲活动。

落地实践,边走边学。陈可珠烈士的英勇事迹,如同一股强劲的风,吹拂着连江这片红色热土,激励着后来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不懈奋斗,推动红色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陈可珠,一个名字,一个传奇。她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亭江乡快安村,一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农家女子。今天,我们的实践团队来到了陈可珠烈士的故居,这座古朴的小房子始建于清初,这里的一砖一瓦铺就了她的一生。
陈可珠烈士的一生是短暂而光辉的。她出生于1925年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小聪颖好学,6岁开始在本村私塾读书,小小年纪便能背诵许多古诗、古文。1947年2月,在族亲的介绍下,她只身前往福州梅亭小学任教。
传奇生平
当年夏天,在林白同志的启发、引导下,她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并决心要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革命期间,在连江,她发动贫苦农民、渔民起来斗争,成立贫农团,打击土豪恶霸,把粮食分给贫民。燃遍闽江口的“革命烈火”令地主、渔霸、国民党军队坐立不安,他们便处心积虑镇压农民队伍,白色恐怖使革命武装斗争转入了地下,陈可珠带领大部分贫农团成员展开了艰苦的游击战争。时任支队政委的陈可珠和同志们一起吃地瓜、麦麸,夜晚露宿山头。她的英勇事迹,在革命队伍中传为佳话。

革命壮举
然而,革命的道路并非坦途。1949年8月12日,在一次突围战中,陈可珠不幸遭遇国民党残部的伏击,为了掩护战友撤退,直到子弹打尽,才被敌人俘虏。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重重酷刑都没能让她屈服。1949年8月15日,就在连江解放的前一天,陈可珠被敌人残忍地枪杀在县城江南桥下。她年仅24岁,却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赞歌。

精神永存
如今陈可珠的故居中还有她的堂侄陈炳柱一家在居住,在陈炳柱的心中,姑姑陈可珠跟周围的人不一样,她有理想有文化,对黑暗的社会不屈服,顽强斗争,不怕牺牲。从这位女革命者留下的诗篇《田园偶咏》中就可见其精神。诗中写道:“夏日炎炎照九州,田园到处半枯焦。此时谁解农心苦,指日官来把税收。”在诗中,明明白白透出一位充满生活激情的乡村女性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

陈可珠烈士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是她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照亮了革命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真理和光明。是她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面对艰难险阻,始终不屈不挠,引领着人民走向胜利。是以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奉献,将生命献给了伟大的事业,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
学“习”青年说团队
指导团队
中共福州市马尾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福建省思政杰青团队(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指导老师
肖晓莹
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
办公室主任
陈晨
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
团队成员
负责人:魏琳馨 马梓铭
主讲人:牛帅 黄晓录
文稿:林雨馨 黄晓录
拍摄:徐一尘
剪辑:吴美贤 林英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陈可珠烈士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用热血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而英雄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火炬,激励亿万人民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