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建平潭北港村的老屋里,一口青黄色的染缸静静伫立,板蓝根发酵的气息氤氲缭绕。这里的手艺人,用一双手、一缸水,将传承千年的蓝染技艺织进布匹的经纬,更“染”入了乡村振兴的脉络。
当现代文明的浪潮席卷而来,这项传统技艺如何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读书社学习青年说队伍走进福州平潭北港文创村,在调研中寻找答案。
一、蓝染传承者与海岛筑梦人
李林,人称李哥,今年57岁,福州人,是一位执着于传统蓝染技艺的手艺人。10岁时,他随学校春游来到平潭岛,被岛上的石厝、石牌洋和湛蓝海水深深吸引,这段童年记忆成为他此后四十年的执念。成年后,李师傅走过十个省区、一个直辖市,行程六万多公里,却始终无法忘怀平潭的蓝。因误将平潭记为“湄洲岛”,他屡次错过这座海岛。直到2021年,在老同学的指引下,他终于重返平潭,扎根北港村,租下一栋面朝大海的石头厝,改造为蓝染工坊。
李师傅的蓝染工坊位于北纬25°的海岸线旁,他将平潭的自然景观融入作品:象鼻湾的曲线化为蓝染围巾上的S形渐变,蓝眼泪的奇幻色彩被定格在棉麻布上。李师傅希望以蓝染为媒,将平潭的蓝眼泪、石厝与海风转化为永恒的文化符号。他说:“我想把平潭的蓝,留在布上,留在人们心里。”
李师傅用匠心守护海岛的时光与记忆,让传统与现代在蓝染中交织出新的生命。他的故事证明了,真正的科研传承,是让每个突破都成为下一代攀登的阶梯。
二、一缸一布,沉淀两千年
蓝染作为中国的印染技艺之一,其发展脉络折射出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从秦汉时期以马蓝、蓼蓝等植物提取靛蓝的直接染色法,到唐代蜡染、扎染技法的引入,再到宋代冷染工艺的成熟,蓝染逐步从贵族礼仪走向民间日常生活。明清时期,蓝印花布以"蓝白美学"成为江南民俗文化的视觉符号,承载着吉祥寓意的图案从被面到门帘渗透市井生活。

它以板蓝根为魂,叶片发酵成蓝靛泥,冷染固色,青绿遇氧渐变为靛蓝——这是自然的“氧化魔术”,更是时间的艺术。染缸越久,越能孕育出纯正的蓝色,如同陈酿的美酒,历经岁月滋养,方得精华。北港的匠人恪守“三浸三染”:先扎布塑形,让心中的图案在布料上悄然定格;再将布料浸入染缸,每次浸泡不过1 - 2分钟,却需反复多次,少则3次以上,且需阴干至滴水未滴。刚染毕的布呈绿色,经空气氧化后,才慢慢变蓝,每一步都凝聚着时间与耐心的较量。

李师傅讲道:“传统工艺要有工艺步骤,要慢慢做,慢慢沉淀。”因此,手艺人不做体验,专门做工艺做手艺,自己的作品,有缘分就会出售。
三、守艺创新,手艺人眼中的“活基因”
两栋老房,通水电、辟展陈;匠人以作品回馈,打造沉浸式“蓝色乌托邦”——蓝染桌布随风轻扬,扎染灯罩透光如星,游客步入即入“深海之境”。蓝染的未来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北港村的手艺人,厌倦了化工产品的千篇一律,选择蓝染,钟情于板蓝根染固色的最佳效果,却又不满足于单一的蓝色。于是,扎染工艺应运而生,不同的手法,产生各异的样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让每一件蓝染衣物都成为艺术品,同时,通过与时尚设计的结合,蓝染也能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


李师傅说:“做一个东西,不仅要漂亮,更要有价值,有人肯买,才是真正的认可。” 蓝染,在他们手中,不仅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对现代审美的回应,用传统的方式做现代表达,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无论是床品、服饰还是家居装饰,蓝染都能为现代生活注入独特的美感。比如,北港村的民宿通过蓝染桌布、坐垫等装饰,营造出“蓝色空间”的沉浸式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

四、蓝染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
李师傅表示:“恒心必须建立在恒长的基础上,我们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环境,长期能够持续下去,能够扎根能够呆住的环境,才能慢慢的去长期的做这个手工艺品。手艺人,其实就是守的一个时间的价值,同时也要有变通的概念,要不断的去创新,才能顺应市场的发展,这样才能有价值去恒长的发展。”手艺人期盼稳定的环境,让他们能扎根、沉淀,长期致力于手工艺品的创作,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村子的独特之处是“蓝染元素”,未来,蓝染赋能乡村振兴,有足够空间放做好的作品进行售卖,布置蓝染桌布、蓝染坐垫等,把陈设变成“蓝色”,营造“步入蓝色空间,蓝色海洋”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蓝染之于北港村,是文化,更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五、蓝染焕彩,共筑文化振兴新篇
蓝染,是北港村的一抹亮色,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的火花。当机械印染以秒计件时,北港村的染缸仍在以“年”为单位生长。这里的故事印证: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千年技艺在当代土壤中,自然“发酵”。而在北港村,蓝染已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会人们:真正的美,需时间沉淀,亦需与时代共呼吸。
非遗传承不是固守时光的标本,而是点燃未来的火种。读书社学习青年说团队全体成员将励志于搭建传统与创新的桥梁,让蓝染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让每一抹靛蓝都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