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阳光学院首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 热点分析 > 正文
热点分析
联系方式
邮箱:marxismygxy@qq.com
专家学者看两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演进与价值
时间:2020-05-27

作者: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一级教授 韩庆祥,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赵聪聪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国两会肩负着谋划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使命。纵观两会,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下组团讲话,还是“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处处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价值关系的高度凝练,在这种关系中,人民群众是作为终极目的而存在的,也是作为价值需求而存在的,而中国共产党人是作为价值追求的主体而存在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可分为四个阶段,简要表述为:使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很好理解,这里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大力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百废待兴,人民缺吃少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作为奋斗目标。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实际上就是关注人,特别是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这是以人民富裕为本的基本价值追求。

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有其哲学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坚持以人民富裕为本,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马克思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构成了人的最基本需要,只有最先满足这些需要,人才能真正生存下来。而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又会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不断取代旧的需要。以人民富裕为本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初期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之上的,是人们对衣食住行及其他一些东西的迫切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以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

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根据。在改革开放初期,把实现人民富裕作为基本价值追求,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就在于能够实现更多人的富裕。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中国共产党人所实现的富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这便体现了社会主义为人民大众的价值立场。

以人民物质富裕为本,有其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实际上表达和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需求状况,是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状况与人的需求发展状况及其二者之间关系状况。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意味着: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即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制约,人民的需求层次只能限于“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当时人民群众的需求状况总体上也只能定位在“物质文化需要”上。用大众化的语言,这种“物质文化需要”主要还是“物质需要”,这种“物质需要”,就是实现人民物质富裕。

以人为本——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随着物质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人民温饱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但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某些紧张的局面。因此,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这些新理念新战略,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针对“以物为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本身的价值地位。

以人为本,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其哲学基础。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社会现状迫切要求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当时人们对生产力中“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的内涵与关系认识并不准确全面,结果导致社会发展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把“物”单纯等同于生产力本身,对生产力的追求,对人的富裕的追求,变成了对“物”的追求。因此,过分开采自然、浪费资源,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速度,而忽视了人的作用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彻底打破了以物为本的窘境,也使人的主体能力与作用逐渐凸显出来。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要想推进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将生产力中“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有机统一起来。“物的因素”要求我们必须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人的因素”作用的发挥要求我们尊重并彰显人的主体性地位与价值,符合人的尺度与人的发展规律。

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不是对以人民富裕为本的否定,而是对它的继承与发展。首先,从实践背景来看。二者虽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追求,但都是各自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其价值追求自然具有历史传承性。对人民富裕的价值追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初期,而对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产生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发展时期,但后者是建立在发展初期取得成就的基础的,没有人民富裕的基础,何谈以人为本。其次,从各自内涵来看。以人为本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包含着继续实现人民富裕的价值追求,而且还包含着对人本身发展的尊重,对人的主体地位、价值地位的自觉,对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强调等,还内在蕴含着实现价值的方法更加科学,要更好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最后,从实现价值的方式、方法上来看。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要求推进科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要比为了追求人民富裕而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经济发展更加科学、更加全面。

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髓和灵魂,具有文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历史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跃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个新时代,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地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此,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的温饱、总体小康问题得到了稳定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富裕的追求变为现实。同时,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日俱增,不仅包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还有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安全环境、社会秩序的需求。然而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虽然总体有所提高,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要更好地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贯穿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在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继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更好地为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