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阳光学院首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联系方式
邮箱:marxismygxy@qq.com
【简讯】凝聚教学智慧 共育时代新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
时间:2025-03-01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涵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于2月28日组织全体教师在创四方园C228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突出问题意识、强化育人导向”为主线,通过教学展示、教师互评、深入研讨、总结提升等环节,凝聚教学智慧,探索教学新路径。本次活动由教研室负责人郭翠翠副教授主持,金莉、王文君、陈晨、林开武、杨玉娇、马丽萍、尚云霄、黄文媛等教研组成员共同参与学习讨论。

一、教学展示:以案例剖析强化问题意识

活动伊始,教研室四位新教师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章节内容进行教学展示。

黄文媛老师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为主题,结合影像史料、文献解读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思考“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核心命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

马丽萍老师以“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舰”和“四川舰雄起”作对比为导入,引出“洋务运动的兴办”,通过史料解读、数据对比等环节,引导学生意识到由于指导思想的局限性,洋务运动只能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以维护封建统治。

杨玉娇老师就“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一内容进行了展示,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将历史脉络与现实关切相结合,并进行了横向对比。

尚云霄老师则就“维新运动的历史背景与过程”这一内容,从历史假设导入,深入分析了维新运动发生的经济条件、民族危机和思想基础,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二、教师点评:聚焦点评共商优化路径

教学展示后,教研室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案例分析、价值引领等维度展开交叉点评。郭翠翠老师指出:“当前教学中存在‘重史实轻思辨’的倾向,需进一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理论逻辑,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金莉老师建议,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注意案例尽量选用充满正能量的引导。

陈晨老师结合自身实践提出,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不足,可以融入“翻转课堂”模式,通过课前微课+课堂辩论激发主动性。

王文君老师指出新老师可以创建或加入与思政课程相关的社交媒体群组(如微信群、QQ群等),定期发布课程资料、时事评论、学习心得等内容,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

林开武老师指出,史纲的教学必须要以“大历史观”串联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规律。点评环节直面教学痛点,既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也有对课程思政融入方式的探讨,形成了“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浓厚氛围。

三、深入探讨:锚定内涵式发展核心议题

在研讨环节,教研室围绕“如何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内涵式发展”展开深度交流。教师们从三个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强调以“大历史观”串联课程内容,通过“历史事件—理论逻辑—现实启示”的教学链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规律、增强使命担当。

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线上资源+线下研讨”等教学模式,破解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局限。

育人效能的提升: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将“五史”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等与课程深度融合,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思政课堂。

四、总结提升:明确方向凝聚发展共识

活动最后,教研室负责人郭翠翠副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她强调:“集体备课不仅是教学经验的分享,更是育人使命的共担。未来可以从三方面发力:一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教学实效性;二是加强教学研究,申报教改课题,形成‘以研促教’良性循环建设;三是建立青年教师‘传帮带’机制,助力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教研室将以此次集体备课为契机,定期开展“教学观摩”“学术探讨”等活动,持续推动课程提质增效。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以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教学实效性为动力,既是一场教学智慧的碰撞,更是一次育人初心的淬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将继续深耕教学改革“责任田”,以更鲜活的历史叙事、更深刻的价值引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