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获评第二批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民办高校。
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秉持系统思维,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辐射地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

阳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开展支部活动
近三年,党支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理论版、《伦理学研究》《大学教育科学》《人民论坛》等核心刊物发表文章近30篇,其中部分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获批省社科重大项目等15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党支部案例入编由教育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培训中心组编《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创新案例精选》(第四辑),面向全国推广;典型现实案例获全国民办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与实践成果三等奖;支部书记主讲党课入选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展播课程,获评省优秀理论宣讲报告、省高校“书记好党课”、第十七届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三等奖,文稿发表于《人民论坛》。

支部书记主讲党课《闽东精神:习近平带领闽东人民摆脱贫困的故事》
搭建“三个平台”
切实发挥校院两级“党建+思政”领头雁效应
完善制度保障平台。学院将“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纳入中心工作,严格按照《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标准》及学校党委制定的《关于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持续推进建设工作;学校定期开展党政联席会议,重视马院建设。学校党政领导坚持落实上课、听课和调研制度。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至少上思政课1次、深入课堂听课5次以上、组织思政课教师座谈会1次以上,关心思政课建设等问题。
拓宽人才储备平台。重视培养新引进的博士党员及近三年将晋升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党员的培养工作,同时分类分赛道对人才队伍进行培养,以实现早培养、早成长;通过“百博计划”等政策,积极引进教授、博士、副教授等,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进行师资建设,有效夯实党组织建设基础。
创建培养教育平台。党支部常态化聘请专家讲学,重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多次派员参加全国高校马院建设会议、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高质量培训;开展“善教乐学·精心育人”教学系列、“学术之路·聚力共进”科研系列、“知行合一·立德树人”育人系列活动,三点同向发力,有效推动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设。通过支部建设与学院中心工作相结合,实现党务和业务融合发展、联动提升。
队伍培养:将专家“请进来”开展学习培训
用活“三课堂”
有效构建“思政+文化”育人新生态
第一课堂,坚持融会贯通。党支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巧妙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构建“研讨式、体验式、沉浸式”课堂模式,让学生在“听、看、说”过程中有效提升文化学习获得感。教师精磨文化教育系列课程,面向全校开设。《<论语>导读》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已获500余所高校选修,课程PV近3000万,入选省一流课程3门,《“三全育人”视域下创建民办高校文化育人新生态研究》获批省高校思政精品项目。
第二课堂,提倡多措并举。党支部打造网格化“思政+文化”育人工程,丰富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思政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激活“思政+文化”育人基因。团队创造性地将“围炉煮茶”形式融入思政课,打造“户外思政课+爱国电影”“社区里的思政课”,于青年节举办“国旗下的思政课”,把思政课堂搬到现实场景中,获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新华网、新浪网等国家级媒体报道。为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我校研究制定《阳光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和《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手册》,团队在广泛实践中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社会实践大课堂,重视内外联动。党支部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聚焦“社会实践+思政引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实践体验活动,将单纯的理论学习一维路径,拓展为“大思政课”文化学习、文化实践、文化研究、文化服务等“四维”育人路径。团队率学生“走出去”开展实践活动,足际遍布6省32地,自主拍摄系列思政课宣讲视频得到省高校思政网、校官网等媒体转载,总浏览量达3万余次,点赞量逾15000次,转发量达6000多次。
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育人目标从获得认知到培养情怀、从建立信念到付之行动的渐次提升,育人效果明显提升,形成内外联动的“思政+文化”育人新生态。

指导并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依托“双线联动”,
稳步打造“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1+N”马院建设联盟团队联动。党支部与福州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1+N”马院建设联盟,选派优秀骨干参加联盟各项教研活动,推进思政课教师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共同体,同时与“福州大学詹志华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结对共建,推进跨校教联体建设,加强队伍培养,构筑育人“同心圆”。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团队联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效发挥思政课一体化试点校的示范引领作用,牵头组织所辖片区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集体备课等工作,定期选派教师深入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研讨与探索,打造大中小思政教师队伍教研共同体;以“双带头人”工作室为抓手打造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名师团”,将各学段骨干教师纳入,强化团队联动,打破学段及课堂围墙,挖掘当地育人资源,指导绘制《马尾红色地图》及船政文化城数字地图;党支部书记担任马尾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工作室顾问,全程担任所辖片区联合攻关系列课题指导专家,通过党建引领发挥校际联建。
我院教师受邀参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厚植爱国情怀 ”同备一堂课活动
党支部将持续开展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强国行”专项行动,按照计划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育人共同体,大力提升思政引领力,形成示范引领效应,有效推动思政课创新性内涵式发展。